您现在的位置:刘云山名老中医工作室 > 成就事迹

刘云山主要成就
       在职期间,先后兼任中华全国医学会陕西分会理事、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陕西中医》杂志编委、宝鸡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市科协委员等职。刘老在七十多年漫长的行医生涯中,勤求古训,汲取众长,注重实践,善于发挥,创造性地继承了祖国医学精华,在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上自成风格,独树一帜。刘云山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他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简便验廉的服务一直为宝鸡及周边地区几代人津津乐道。他的经验和名字已分别载入《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中华名医特技集成》、《名医验方录》《陕西验方新编》等书籍。指导弟子张卫东科研课题“小儿泄泻痢疾电脑诊疗系统”1990年获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科研课题小儿发热、咳喘电脑诊疗系统”1993年获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指导弟子何金梅《刘云山儿科秘录》一书1995年出版,指导弟子张淑霞《刘云山儿科临床经验集》一书2001年出版。弟子张卫东《刘云山医集》一书2016年出版。

创立刘氏中医儿科
       刘老心底无私,甘为人梯,他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医生,言传身教,手扶心帮,不遗余力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儿科后继之军,徒弟、徒孙,开枝散叶,一脉相承。通过三代传承,创建刘云山中医儿科,在宝鸡市及陕西省西部周边地区天水、平凉、广元有广泛影响,成为宝鸡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诊疗的一面旗帜,他的嫡传弟子张卫东主任医师、张淑霞主任医师等、再传弟子田新峰副主任医师、薛明副主任医师以及关门弟子其嫡孙刘新生副主任医师均已成为我市中医儿科知名专家。另外我院有名的中医儿科专家副主任医师老中医庞志奎、陈森,陇县名医杨鹤、宝鸡县(陈仓区)名医惠智民早年也曾受教于刘云山。

所获市级以上主要荣誉
       1956年当选为宝鸡市人大代表,1979年评为“宝鸡市模范党员”,1980年当选为宝鸡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1982年获“陕西省杏林人物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当选为陕西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1985年被评为“宝鸡市端正党风先进个人”,1990年获“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1991年被人事部、卫生部批准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作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宝鸡市人事局授予“市优秀老科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08年3月被命名为“陕西省名老中医”,2008年1月被评为宝鸡市“久久西凤杯”十大魅力老人之首,2009年2月被宝鸡市人事局、卫生局联合授予“宝鸡市名老中医”,2009年年底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名医优秀工作站”。

刘云山在宝鸡卫生系统的巨大影响
       刘云山是宝鸡市中医特色的一张金名片和宝鸡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被历任院长、局长所褒扬,影响整个宝鸡市卫生系统数十年。历任陕西省卫生厅长,甚至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008年7月来宝鸡调研时,听说了刘云山的事迹后都很受感动并亲自看望了他。2009年5月8日上午,在宝鸡市卫生局主办、我院承办的宝鸡市中医师师承拜师大会暨刘云山94华诞庆典大会上,宝鸡市人事局、卫生局联合授予刘云山等全市22名中医师“宝鸡市名(老)中医”称号。会上,宝鸡市卫生局继1990年2月发起向刘云山学习的“三学一创”(学雷锋、白求恩、刘云山,创优质服务)活动、授予他“医术精、医德高尚”的牌匾、召开“刘云山医德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后,相隔二十年再次号召全市医疗卫生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刘云山为榜样,牢固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更加振奋的精神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人到工作实践中去,努力塑造全市卫生行业新形象。继八十四华诞之后宝鸡市卫生局十年之后第二次为刘云山祝寿,而且与宝鸡市首批名(老)中医命名及师承拜师大会一并举行,足见他在宝鸡市中医界的名望之高、影响之大。

刘云山爱党爱国的事迹
       刘老无比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卫生事业。他一生研方制剂,妙手丹心,服务家国。遭受过家破国亡、奴役屈辱经历的他无比拥护党的领导,无比期盼国家的强大。解放前他向往红色延安,志存高远,几次欲结伴前往而终未成行。他结交共产党人,支持革命,多次给红区送医送药。解放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他追求的崇高信念。1977年,矢志不渝、已逾花甲的刘老在自己61岁的时候毅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圆了他毕生的政治宏愿。退休后仍积极参加组织活动,不忘按时足额交纳党费。

刘云山医疗工作的感人事迹
       刘云山老先生后半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享誉西秦。1942年冬,有一患者李五喜,男,20岁,因患伤寒发烧20余天,诸医诊后,病无转机,突然气息俱无,家人已料理后事,因其身软不僵,恐其未死,急来请刘老诊治。听说病已至此,他不免想到自己年轻,初出茅庐,能行吗?后看病家求医心切,答应去看看,至病家,诊其六脉俱无,呼吸极弱似无,四肢厥逆,但躯体温暖,摸之心窝部尚有心跳,牙关紧闭,用铡钉撬开牙齿,观其舌质红绛,苔干黑厚而燥,认为是“热厥证”,人并未死也。病情危重,恐煎药来不及,时值严寒,瓜果又短缺,急令将大白菜心绞汁半盆,嘱其家人速去买梨五斤。他先将白菜汁给病人徐徐喂下,喂入未吐知其可救,喂至一半时,患者已有吞咽动作,呼吸已还,徐徐睁眼而频顾,后又将梨汁喝完时,全身汗出如洗,浸透衣衫,患者喉中有哼哼声,四肢转温,脉复息平,嘱其熬小米粥慢慢与之,当晚令患者充分静睡,勿频骚扰,次日以益气滋阴法善后痊愈,身体健康。事后,病家甚为感激,逢人便说:“刘老先生能医死人。”从此,医名大噪,求医者接踵而至,随着临证的增多,他的医术也日渐提高。
       1958年一场罕见的麻疹大流行,当时儿科病房住满了麻疹合并肺炎的患儿,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死亡率很高。这时,院领导请他采用中医药治疗,他根据祖国医学“麻疹宣表,疹遇热则出,遇冷则收”和“疹宜发表透为先”的理论,采用宣毒发表的中药治疗,扼制了该病的蔓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到麟游县巡回医疗,县领导特意将他安排在县城医院应诊,但当他了解到阁头寺乡小儿地方病严重,便背着行李,翻山越岭步行40多里,来到阁头寺乡的一个山村窑洞安营扎寨。这里荒凉偏僻,小孩几乎全患上了大骨节病,一到阴雨天,家家孩子关节疼得直哭。刘老亲自熬中草药,并挨家挨户送药上门,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按摩,整整住了—个冬天,使数百名儿童解除了痛苦。在他要离开村庄时,淳朴的山里人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提着核桃、苹果前来送行,村里村外、男女老幼都流露出恋恋不舍、心怀感激之情,久久回响着大人们的喊声和孩子们的哭声。
       1965年,刘老到扶风县午井公社巡回医疗,遇一外伤癫痫三年,为求医卖了三间瓦房、公社补助700元也未见效的患者,刘老经过认真检查辨证,开了四副健脾平肝、活血化瘀、清心怯惊化痰的药方。总共只花二角四分钱就把病治好了,轰动了扶风城乡,群众称赞为“神医”。
       刘老诊疗过程是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三十多年来一号难求,为挂他的号,患儿家长经常晚上排队直到第二天早晨,他的号一度时期被附近的号贩子倒卖。刘老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治疗小儿疑难杂症简便、验、廉,能把中医药优势发挥到极致。他身上厚重的人文精神,诊疗过程细心、周到充满人性的光辉。他不厌其烦地解答患儿家长的咨询、讲解育儿知识。特别是看药、说煎服方法、用手捂热听诊器、用小玩具和糖果逗哄患儿不哭的情节让人很感动。为了不耽误患者就医,不让病人等候,他上班前不喝水,为的是中途不上厕所。周末回到家里,总是不得休息,应酬络绎不绝的患儿、焦急万分的家长。一碗饭常常分几次吃完,一小憩常常被几次叫醒。就在他96岁高龄,因脊柱骨折住院期间,仍嘱托家人把处方带在身边,对赶到病房求医的患者,刘老躺在病床上口述,他的长孙在一旁书写处方,经他一一核对后,依然不忘叮咛嘱托,直到患儿家长满意的离去。刘老在其毕生的医疗实践中,从来没有收受过病家红包和接受过病家吃请,多次拒绝院外高薪聘请,退休三十余年,从来没有到院外坐过堂。感人事迹浩如烟海、枚不胜举,最让人称道是他心无旁鸷、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在平凡中所显现的不平凡。大爱无疆是他终生追求的信念,仁和精诚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刘老吃穿用度非常朴素,多年来孤身ー人住在五十多平米的老房子里,生活自理、劳作不辍。他还经常自己掏钱为贫困患者买药,向穷苦和受灾群众布施捐款。1989年8月,他就捐出两千元,医院以此为基础设立“刘云山医德医风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汶川地震发生后,恰是他九十三岁生日,当医院领导去看望他时,他提议向汶川遇难同胞默哀,并现场捐款500元。刘云山老先生境界之高令人仰慕。“把金钱看得淡些、淡些、再淡些,把事业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这是刘老九十四华诞的致辞,也是对后辈的最好启迪。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佛文化的善、中医文化的精诚仁和以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集于一身,让人们油然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慨。